白癜風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據不完全統計,全球約2%的人患有白癜風,在中國,發病率約為3%,發病人群以年輕人居多,目前已確診的白癜風患者大約為2000萬人。這個驚人的數據,使我們不得不重視這種皮膚病給人們帶來的巨大災難,尤其是對于人們精神上的打擊和心身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

01白癜風的危害和表現
白癜風是一種黑色素脫失的皮膚疾病,表現為色素脫失斑,常為乳白色,而表面無皮屑,較為光滑,邊緣色素邊緣色素較正常皮膚深,白斑內毛發正常或變白。患處部位好發生于受陽光照射或摩擦損傷部位,病損多對稱分布。
白斑還常按神經節段分布而呈帶狀排列。除皮膚損害外,口唇及包皮內側黏膜也常受累。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或同時有患處局部瘙癢感,白癜風常伴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上腺功能不全、硬皮病、異位性皮炎、斑禿等。
白癜風會影響面頰頸等外露部位的皮膚,所以會導致患者自信心受到打擊,心理壓力大,最終會越發嚴重,甚至可能引起心理疾病。近年來,有學者提出了白癜風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細胞免疫發起對黑色素細胞攻擊是其發病的重要途徑。
02白癜風的發病機制
目前認為該病的發病機制與自身免疫密切相關。在白癜風眾多發病機制中,自身免疫學說為提出較早且廣為認可的一種重要學說。研究表明,與一般人群比較,自身免疫病患者白癜風的發病率顯著增高;同時白癜風患者自身免疫病的患病率也顯著增加。
研究發現,白癜風患者中存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的異常,80%白癜風患者血清中檢測到黑素細胞特異性抗原的抗體。臨床上,白癜風患者常伴發于自身免疫病、如甲狀腺疾病、常見的如甲亢或者甲減、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I糖尿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如乙肝或者丙肝,此外還可能伴隨慢性胃腸炎、如胃潰瘍、克羅恩病、皮肌炎等。
而且流行病學、免疫組織化學、臨床觀察及治療學等多方面的研究數據均表明免疫抑制在白癜風發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神經免疫及細胞因子介導的免疫等與白癜風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
研究發現白癜風皮損周圍真皮淺層內存在大量的CD8十T細胞淋巴細胞浸潤,浸潤的淋巴細胞具有黑素細胞抗原特異性,能選擇性地殺傷黑素細胞并引起角質形成細胞凋亡,從而造成正常皮膚的色素減退,這可能是白癜風發病機制之一,因此抑制白癜風皮損部位CD8十T淋巴細胞的活性,調節皮損部位的免疫微環境,可能是治療白癜風的重要手段。
03干細胞療法帶來新曙光
近年,治療發現干細胞療法具有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特點,即調節體內過度的免疫反應,避免CD8+T細胞對黑色素細胞的繼續損傷,對白癜風有緩解作用。科學家通過干細胞治療,發現抑制白斑周圍浸潤的黑素細胞特異性CD8+T細胞增殖,并可誘導CD8+T的凋亡,證實了干細胞療法在白癜風治療上是有效果的。
科學家通過對組織免疫組化方法以及Boyeden小室等方法,證實了脂肪來源干細胞對黑色素細胞分化、增殖及遷移有很大影響。脂肪來源干細胞和黑色素細胞共培養發現,脂肪來源干細胞能夠有效刺激黑色素細胞的增殖、分化及遷移,這可能與脂肪來源干細胞可以促進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干細胞生長因子分泌等有關。科學家還將不同比例的原代培養的人脂肪來源干細胞和原代培養的人黑色素細胞移植到SD大鼠和裸鼠中,取得良好效果,進一步證實了黑色素細胞移植膚色恢復的安全性及持久性。
因此,如何抑制白癜風皮損周圍浸潤的CD8+T淋巴細胞,有效調節皮損周圍的免疫環境,將成為治療白癜風的有效手段。這些研究表明利用MSC與自體黑色素細胞共培養移植技術,可以顯著增加移植復色成功率,有效治療白癜風。白癜風一直是皮膚科治療的難題,也是困擾患者的常見疾病,目前已有的常規治療方法均差強人意。
但科學家們通過對MSC的不斷了解和實踐,把傳統的光化學治療(PUVA)與MSC移植結合,作為一條治療白癜風的全新途徑,既能保證治療效果,又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的出現,給患者帶來新曙光。
(圖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權請留言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